網(wǎng)站制作NEWS
要如何解讀李商隱的《無題》呢
李商隱是我國晚唐時期的詩人,其中這首《無題》是他眾多名作中的一首。從它的平仄入手,對于詩來說,它的平仄限制是十分重要的。唐宋時期的四聲與普通話的四聲是存在差異的,普通話四聲: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去聲。第一聲、第二聲為平,第三聲、第四聲為仄;唐宋時期的四聲:平聲、上聲、去聲、入聲。平聲、上聲為平,去聲、入聲為仄。
無題
相見時難別亦難;
東風無力百花殘。
春蠶到死絲方盡;
蠟炬成灰淚始干。
曉鏡但愁云鬢改;
夜吟應覺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無多路;
青鳥殷勤為探看。
《無題》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
從它的句式特點我們可以大概了解到它是一首七言律詩。每首八句,兩句為一聯(lián);每句七字,兩句一韻,頷聯(lián)和頸聯(lián)用對仗。他壓的是平聲韻、偶句用韻、一韻到底,分別為“殘”、“干”、“寒”、“看”這里需注意的是,“為探看”三字的“異讀”,“為”是去聲,“探”也是去聲,而“看”是平聲。在對仗方面,這首詩的對偶及其精妙,頷聯(lián)中“春蠶”對“蠟炬”,“絲”對“淚”,名詞對名詞,“盡”對“干”,動詞對動詞。腹聯(lián)中“曉”對“夜”,“云鬢改”對“月光寒”。這兩聯(lián)中不但實詞對得工,虛詞如“方”對“始”,“但”對“應”也很自然、精巧。
這樣工整自然的對仗形式以及恰到好處的用韻,增強了詩語言的形式美和音樂美,尤其是“相見時難別亦難”中兩個“難”字復詞重言手法的運用,更加使得詩的節(jié)奏回環(huán)往復,使人讀之瑯瑯上口且意味深長。
主題是文學作品從各方面顯示出來的意義核心,抓住了主題,我們也就理解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(nèi)涵。李商隱的詩歌多給人一種朦朧美,在詩歌中詩人的情感走向委婉迂曲,這種含蓄婉約的朦朧美給讀者帶來的第一感覺便是主題的模糊不清,通常無法真正的揣測出他想表達的真正情愫。
通常我們分析作品的主題,尤其是詩歌及古文時,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翻譯這個作品,從它的語義下手。無題的語義大致如下:見面非常難得呀別離就更加難分,暮春時節(jié)東風軟弱百花凋殘。那春蠶到死情絲才吐盡,蠟炬燒成灰蠟液才流干;想她清晨對鏡感嘆年華易逝,夜里獨自吟詩月光多么清寒;她的住所離我不是很遙遠吧,愿青鳥傳我書信勾通情感。
在了解它的語義后,通讀之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它寫的是一對戀人離別后,男子對離別的感受以及對女方的思念,在這樣戀而不得的情思中,表達出男女主人公之間無盡的相思之情、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以及對戀人的愛至死不休的態(tài)度。
在傳達這種情思的過程中,詩人運用比喻、象征等手法來營造離別時凄婉哀怨的意境,用春蠶之死,比一對戀人的相思,綿綿不斷的蠶絲正是詩人情思的象征;而燃燒中滴下的蠟淚象征著詩人忠于愛情的淚水,委婉含蓄而有頗具內(nèi)涵,“絲”和“思”的諧音運用讓人拍手叫絕?!鞍倩ā?、“春蠶”、“蠟炬”、“青鳥”等意象組合,詩人移情于景同時又借景抒情,通過暗示隱喻的表達方式來抒發(fā)詩人凄迷哀怨的情感。
如“百花殘”暗示詩中主人公的愛情已如春的消逝,如百花凋殘,不可復返;“蓬山”、“青鳥”這類虛無飄渺、充滿詭奇色彩的意象的選取,尤其是把傳達愛的希望寄托于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有的青鳥身上,更可以確定此情的不可得。自欺欺人的抱有無限的希望,愈加凸顯出主人公的無可奈何的苦澀心情。
這首詩,熔鑄的是一種痛苦而又纏綿、失望又執(zhí)著、痛并快樂著的感情。細細品味李商隱的這首《無題》,從它的格律、語義、意境、修辭等寫作手法的運用,我們可以看出,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(yǎng)或者說深厚的文學底蘊,是他創(chuàng)作的堅實后盾,只有具有豐富內(nèi)涵的作品,才能經(jīng)得起時間的考驗和后人對其無止境的探索。
同時也給我們一種啟發(fā):作品只有在經(jīng)過細讀,通過對它的內(nèi)部結構的細致分析,它所蘊含的深層意蘊以及它在語法、語義、格調(diào)、意境、隱喻等方面顯示出的詩人對其作品的精雕細琢才愈發(fā)顯得動人且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。
多重隨機標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