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站制作NEWS
李商隱有一句詩的上下句
《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》
李商隱
竹塢無塵水檻清,相思迢遞隔重城。
秋陰不散霜飛晚,留得枯荷聽雨聲。
賞析
李商隱少年早慧,文名早著,科第早登,然而,卻在無意中陷入朋黨爭斗的旋渦中。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,這些不幸讓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。他的一生經(jīng)歷,頗多難言之痛,至悶之情,郁結(jié)中懷,發(fā)為詩句。實在可謂“為情而造文”。因此,他的詩總顯現(xiàn)出一種特別的“高情遠(yuǎn)意”,于一種假象的委婉中,寄寓一種深遠(yuǎn)的意韻。
《宿駝氏亭寄懷崔雍崔袞》就是這樣一首很有情韻的詩作。
“竹塢無塵水檻清”,詩人起筆就以極為簡練的筆調(diào),勾畫了駝氏亭的環(huán)境:水清、竹秀、亭靜,這里一片的清幽雅潔。然而,也正是這幽靜清廖的,遠(yuǎn)離了塵囂的境地,牽引出詩人綿綿的相思。這種相思,了無痕跡地表現(xiàn)出清幽環(huán)境中詩人的孤寂;“相思迢遞隔重城”,而地域的距離又是這樣無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。詩人眼下所宿的駝氏亭與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長安,遠(yuǎn)隔千山萬水,詩人只能借助于風(fēng)、于云,將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飄向遠(yuǎn)方長安,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,間隔中的契合了。
讀李商隱的詩,常常會在無意中發(fā)現(xiàn)一個“隔”字。而這個“隔”字,孕育其中的則是無盡的“怨”和“恨”。“新知遭薄俗,舊好隔良緣”(《風(fēng)雨》),是友人之間無法溝通的怨;“劉郎已恨蓬山遠(yuǎn),更隔蓬山一萬重”(《無題》),是情人之間天涯阻隔的恨;就是他寫給妻子的那首極富盛名的《夜雨寄北》:“君問歸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漲秋池。何當(dāng)共剪西窗燭,卻話巴山夜雨時?!蓖瑯右舶岛案簟保鞘乔檎嬉夂V的夫妻之間無以剪燭夜話的惆悵和凄苦。這一個“隔”字,無疑還是詩人枯立于人世的寫照,又正是這“隔”字,造成的太多的距離,成了詩人心靈深處的大痛。
“秋陰不散霜飛晚”,此時此刻,仰頭望天,雨意已濃,一片迷蒙。這樣的物景,給本就不夠明朗的心境,投上重重的陰影,心境的黯淡,又為物景抹上了一層灰色。情與景,心與物渾然于一體?!傲舻每莺陕犛曷暋?,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,也是一直為后學(xué)所溢美的神來之筆。試想,淅淅瀝瀝的秋雨,點點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,那凄清的錯落有致的聲響,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韻?枯荷無疑是一種殘敗衰颯的形象,偶爾的枯荷之“留”,贏得的卻是詩人的“聽”,而詩人“聽”到的,又只是那凄楚的雨聲。枯荷秋雨的清韻,有誰能解其中個味?那枯荷莫不就是詩人的化身,而那“雨聲”也遠(yuǎn)不僅是天籟之韻了,或許它還是詩人在羈泊異鄉(xiāng)、孤苦飄零時,略慰相思,稍解寂寥的心韻呀!
全詩緊緊扣住了詩題的“寄懷”,詩中的修竹、清水、靜亭、枯荷、秋雨無不成了詩人抒發(fā)情感的憑藉,成了詩人寄托情感的載體。詩的意境清疏秀朗,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(yuǎn)的。詩人雖然與友人“身隔”,而卻無不在祈盼著“情通”,這或許就是詩人所說的一種“心有靈犀”吧。
這樣看來,晚唐的那雨聲,便也一直滴到今天,滴在我們的心上了。
多重隨機標(biāo)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