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站制作NEWS
AP經(jīng)濟
第二部分:微觀經(jīng)濟學
會計利潤=收入-成本
經(jīng)濟利潤=會計利潤-機會成本(implicit cost)
成本=固定成本+變動成本
平均成本=平均固定成本+平均變動成本
隨著產(chǎn)量 Quantity 越大,平均固定成本 AFC 一定會越來越小。
AFC 曲線呈現(xiàn)遞減狀態(tài)。
每個單位的資源所生產(chǎn)的產(chǎn)品叫 Marginal Product。
初始階段資源得到合理配置,所以 Marginal Product 遞增,之后持續(xù)遞減。
舉例:
飯店招來第一個廚師的時候,效率很高,能出很多菜。
招來第二個,制作的 marginal 菜品也會更高,因為這兩個廚師可以分工合作,效率更高。
但是在一個小廚房里,招的人太多了以后,多招一個廚師帶來的菜一定會變少,甚至可能變負。
Average Product 指資源帶來的平均產(chǎn)品。
AP 等于 product 除以 resources。
當 MP>AP,則 AP 呈現(xiàn)遞增;
當 MP<AP,則 AP 呈現(xiàn)遞減。
MP 和 AP 的交點是 AP 的最高點。
變動成本 Variable Cost 是指隨著產(chǎn)量上升,也隨之上升的成本。
Marginal Cost 指每多生產(chǎn)一件產(chǎn)品所投入的成本。
由于資源合理利用,MC 在初始階段呈現(xiàn)遞減,之后持續(xù)遞增。
當 MC<AC,則 AC 呈現(xiàn)遞減;
當 MC>AC,則 AC 呈現(xiàn)遞增。
MC 和 AC 的交點是 AC 的最低點。
隨著產(chǎn)量 Q 變大:
AC 變低,稱為 economies of scale. AC 不變,稱為 constant returns
AC 變高,稱為 dis-economies of scale.
完美競爭市場定義:
1. 買家和賣家足夠多
2. 產(chǎn)品無差別
3. 進出市場無障礙
4. 公司只能接受市場價格,是 price taker
完美競爭市場上,價格是固定的。
賣家每多賣一個產(chǎn)品,revenue 等于 price。
平均 revenue 也等于 price。
所以 P=MR=AR=Demand
對賣家來說,Marginal Revenue 是每多賣一個產(chǎn)品可以獲得的收入。
當 MR>MC 時,賣家有利潤。
當 MR=MC 時,賣家的利潤最大。
賣家在決定生產(chǎn)量時一定會去找 MR=MC。
決定了生產(chǎn)量 Q 以后,找到公司的 ATC。
如果市場價格 P 大于 ATC,公司就賺錢。
Price - ATC=單位利潤
單位利潤乘以 Q=總利潤
短期來看,若 P<ATC,公司不一定會退出市場,因為有可能 P>AVC
舉例:
在生意不好的咖啡館里,顧客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:
這么空的店面,為什么不關(guān)門?
假設(shè)一杯咖啡市場價格 30 元,變動成本只有 10 元。
則,單賣這一杯咖啡是賺錢的,只不過綜合了固定成本以后,目前的 30 塊低于平均總成本。
若 P<AVC,則公司應(yīng)當退出市場,關(guān)門走人。
若公司在短期之內(nèi)存在盈利,則這會吸引新的經(jīng)營者進入市場。
賣家變多,則 supply 向右移動。
則市場價格被拉低。
最終,P=ATC。
若公司在短期之內(nèi)存在虧損,退出市場。
則賣家變少,supply 向左移動。
則市場價格被拉高。
最終,P=ATC。
完全壟斷的定義:
1. 只有一個賣家
2. 所生產(chǎn)的產(chǎn)品沒有替代物
3. 壁壘嚴重
4. 壟斷者具有定價的能力
壁壘的類型:
1. 法定壁壘
比如專利權(quán)
2. 規(guī)模壁壘(natural monopoly)
公司做大了,固定成本非常大。
新的生產(chǎn)者想進入非常非常難,比如航空公司。
3. 資源壁壘
這指別的公司找不到也買不來某行業(yè)需要的資源。
完全壟斷下,市場價格不再固定不變。
當價格高時,demand 低;
當價格低時,demand 高。
Q 越高,AR 越低。
Q 越低,AR 越高。
所以,壟斷市場下的 AR 曲線呈現(xiàn)遞減的狀態(tài)。
AR 遞減,所以 MR<AR。
壟斷企業(yè)依舊會尋找 MR=MC,這是利潤最大點。
之后根據(jù)這時的產(chǎn)量 Q,去找和 demand 曲線的交點,找到對應(yīng)的壟斷價格 P。
P - ATC=單位壟斷利潤。
單位壟斷利潤乘以 Q=壟斷總利潤。
壟斷的直接效果:
拉高了商品價格,拉低了成交量 Q,減少了 consumer surplus,提高了 producer surplus。
與此同時,產(chǎn)生了 deadweight loss。
價格歧視的定義:
1. 針對同樣的商品,定價不同。
2. 把消費者分成了不同的類別。
舉例:
同樣是吃飯,有些人正常吃,正常結(jié)賬。有些人提前買團購券,吃同樣的飯,掏更少的錢。
商家歧視了圖便宜的人,給他們買團購券的機會。本來這些人沒想來吃飯,但是看到了團購券有便宜,之
后就來了。
同時,商家歧視了不圖便宜的人,他們正常買單也覺得沒什么。
結(jié)果是,商家賣出去了更多產(chǎn)品,每一筆都有的賺。
價格歧視使得壟斷者的利潤提升,進一步減少了 consumer surplus。
壟斷競爭定義:
1. 企業(yè)數(shù)量相對比較多
2. 產(chǎn)品與產(chǎn)品之間有差異
3. 壁壘不嚴重
壟斷利潤會吸引新的生產(chǎn)者進入市場。
長期來看,價格會等于 ATC,讓利潤等于零。
寡頭 Oligopoly 的定義:
1. 壟斷者非常少
2. 產(chǎn)品有差異
3. 嚴重的壁壘
4. 寡頭之間互相獨立
博弈論 Game Theory 指兩方分別為了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去做策略。
當不論對方采取何種策略,某一方都采取固定策略達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時,這叫做 dominant strategy。
Dominant strategy 會形成納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。
當勾結(jié)定價,雙方可以同時獲得比較高的利潤。
Cartel 是規(guī)模比較大的寡頭組織,內(nèi)部嚴重勾結(jié),嚴重壟斷市場。
MRP 指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,指每個產(chǎn)品帶來的收入。
Marginal Product 指每單位資源所生產(chǎn)的商品。
MP 乘以產(chǎn)品價格,就是 MRP。
在完美競爭市場中,商品價格是固定不變的。
MP 是先遞增再持續(xù)遞減的,所以 MRP 也如此。
MRC 指 Marginal Resource Cost,每生產(chǎn)一個產(chǎn)品,要花掉多少生產(chǎn)要素 cost。
企業(yè)總希望每單位生產(chǎn)要素帶來的收益盡量高一些,同時希望花費盡量低一些。
MRP=MRC 是最佳位置。
Derived Demand 是指企業(yè)雇傭勞動力的 demand 是基于消費者對商品的 demand。
當市場上的商品 demand 變高,則企業(yè)就有追逐利潤的動力,就去購買更多的生產(chǎn)要素。
勞動力帶來的 Marginal Product 和設(shè)備帶來的 MP 不一定相同。
MP/Price 的值比較高,對公司來說就比較有利。
所以,當公司在決定買勞動力還是買廠房設(shè)備時,會考慮 MP/P 誰高。
在完美競爭生產(chǎn)要素市場中,MRC 不變,呈現(xiàn)一條水平線。
在勞動力市場存在壟斷的情況下,企業(yè)制定的工資更低,企業(yè)雇傭更少的勞動力。
當勞動力供給多時,企業(yè)給的工資低;
當勞動力供給少時,企業(yè)給的工地高。
所以,工資曲線呈現(xiàn)上升趨勢。
工資曲線代表平均工資水平,所以倒推出 Marginal Revenue Cost(也就是每多雇傭一個勞動力所付的工
資)一定大于平均工資。(當 Average 值上升時,Average 值>Marginal 值)
平均工資曲線可理解為勞動力市場的 Supply 曲線。
根據(jù) MRP=MRC,壟斷企業(yè)確定要雇傭的 labor 數(shù)量,這是利益最大化的位置。
之后根據(jù)這個 labor 數(shù)量,找和 supply 曲線的交點,確定壟斷下的 wage。
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,競爭性。
這代表公共物品可以被任何人使用,并且別人的使用不會影響你的使用。
舉例:
不擁擠的道路可以被大家公共使用。
公共物品可能隨之帶來的是“蹭”的問題。
舉例:
某個人想讓社區(qū)里的人來交錢買門票看煙花表演。
然而,附近的人就算不買票,到時候也能遠遠地看到煙花表演。
所以,大部分的公共物品都由政府出錢提供。
當某些 goods 和 services 能夠?qū)φ麄€社會產(chǎn)生正面收益時,被稱作帶來 positive externality。
舉例:
某個人在自己家院子里養(yǎng)花,TA 的目的是自己養(yǎng)花,自己看著美,自己聞著香。
但是事實是附近的人都能聞到花香,有可能很多人因此變得心情愉悅了。
當出現(xiàn)正外部性時,政府應(yīng)該鼓勵。
正外部性代表整體的 benefit 增多。
Demand 曲線代表 marginal benefit,supply 曲線代表 marginal cost。
正外部性帶來的額外 social benefit 可被視為 demand 曲線整體向上移動一段。
Demand 向上移動,Q 增大。
增大了的 Q 是 optimal 位置。
政府應(yīng)當給買家或賣家補貼,讓 demand 或 supply 向右移動,達到 optimal Q,也可稱作 social Q。
當出現(xiàn)負外部性時,額外的 social cost 可被視為 supply 曲線整體向上移動一段。
Supply 向上移動,Q 減小。
減小的 Q 是 optimal 位置。
政府應(yīng)當多收稅或多開罰單,讓 supply 向左移動,達到 optimal Q,也可稱作 social Q。
下圖陰影部分分別展示正負外部性所帶來的 deadweight loss:
平均稅率:稅額/收入
根據(jù)稅率算法不同,常見的稅分三種。
1. 累進稅。
隨著收入增高,平均稅率越高。
舉例:個人所得稅按不同的檔分別收稅。
2. 累退稅。
隨著收入增高,平均稅率越低。
舉例:消費稅。
現(xiàn)有年收入 50 萬和年收入 5 萬的兩個人。
假設(shè)某件商品 1 萬元,消費稅率 10%,那稅額就是 1000 元。
此時計算富人的平均消費稅率是 1000/500000,窮人的平均消費稅率是 1000/50000。
結(jié)論:隨著收入增高,平均消費稅率越低。
3. 比例稅。
稅率固定不變。
收入不平等的原因:
1. 天生的能力
2. 教育水平和訓練水平
3. 歧視
4. 偏好
偏好不是歧視,比如某些人就是懶,有些人就是勤快。
5. 壟斷
6. 運氣
Lorenz Curve 勞倫斯曲線被用來衡量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。
橫軸是家庭數(shù)量,縱軸是收入。
Gini Ratio 基尼系數(shù)被用來衡量分配合理程度。
基尼系數(shù)的計算要基于勞倫斯曲線。
基尼系數(shù)越大,一個國家的財富分配就越不合理。
政府有一定的義務(wù)去把財富做一定程度的再分配,避免分配過于不合理。
多重隨機標簽